煤[左河水詠物詩]

煤[左河水詠物詩]

煤,是一首按照傳統格律創作的七絕詠物詩詩,作者左河水。 作品將煤炭進行了擬人的行為化、人格化,思想化,托物言志,形象地表達了“煤”擬人的思想抱負、獻身精神、無私的品格及愛國愛民的崇高精神境界,意象倡導了我們人生的價值觀與目標取向,短短的四句詩,成為了一首展示英雄為民不惜獻身的感人詩篇,也猶如一曲高歌為人民捨生忘死的英雄讚歌。

作品原文

煤爐子在蒸煮食物 煤爐子在蒸煮食物

(左河水)

久經修煉獲金身,地裂天塌不動尊。

為應人們求飽暖,一聲呼嘯化煙塵。

作品注釋

1、煤,即煤炭。是從古生代到新生代第三紀的植物枝葉和根莖,在地面上堆積而成的一層極厚的黑色腐植質,由於地殼的變動不斷地埋入地下,長期與空氣隔絕,並在高溫高壓下,經過一系列複雜的物理、化學變化過程,形成的黑色可燃沉積岩。

2、修煉:“修”有整治、改正、修理之意。“煉”原指用加熱等方法使物質溶化並趨於純淨或堅韌。道家指煉丹、修心煉身,修行(成仙)。

3、金身:喻指烏黑的煤炭貌似烏金,價如烏金。

4、地裂:指地球局部山崩地裂的地震,伴有造山運動或其他地殼運動。

5、不動尊:尊,表示地位或輩分高:~長(zhǎng);表達敬重、尊敬或敬辭,稱與對方有關的人或事物:~府,如~姓。~駕。 .不動尊:為佛教語。即不動明王。亦泛指佛菩薩。因其不為生死﹑煩惱所動,世間所尊,故稱。

6、應:此處讀fèn,為答應、回響、照應之意。非讀yīng而作應當、應該之解。

7、飽暖:此處指世人將煤炭用作燃料,提高在寒冬的溫度,加工飲食。如:做飯、燒水等。

8、呼嘯:一般指風或物體由於迅速運動使風產生高而長的聲音。如∶風從草堆旁呼嘯而過,發出尖利而漫長的聲音。此處指煤炭在鍋爐等設備中藉助鼓風機的風力與供氧,使燃燒加速,火苗呼嘯而上沖。

9、化:指變化,改變。表示某種物質轉變為另一性質或狀態的物質。如:電影《英雄兒女》主題歌歌詞“敵人腐爛變泥土,勇士輝煌化金星”。

10、煙塵:指由於氧化、升華、蒸發、冷凝的過程中形成的懸浮於氣體中的固體微粒稱為煙塵。如:煤炭通過燃燒散發熱量後化作了煙塵。

作品導讀

這首詩以“煤”為題,將煤炭這種為人類服務的寶貴燃料,進行人格化,思想化,行為化。一方面托物言志,形象地表達了“煤”擬人的思想抱負、獻身的精神、無私的品格及愛民的崇高精神境界;另一方面深化主題意象,倡導了人生的價值觀與行為取向。短短的28字,意境高遠,成為了一首語言樸素無華,字句精短意深,不事雕琢地頌揚為民不惜身的感人詩篇。

第一句: “久經修煉獲金身”。從科學上介紹了煤炭由古生代、新生代的植物經過一系列漫長而複雜的物理、化學變化過程後所形成了猶如烏金般的“金身”,而且這個修煉的艱難而時久。從文學的角度敘述了作品所描寫的擬人對象的歷史與由來,同時表明煤炭“金身之貴”,修煉過程的艱難困苦,很不容易地脫胎換骨、 歷經億萬年的歷史過程方能煉成,為全詩的展開進行了藝術的鋪墊,起到了“啟”的良好藝術效果。特別是將煤炭比作“金身”,真是獨具匠心,為後面的這一“金身”的“惜身”與“獻身(化煙塵)”的強烈對比,提高了富有藝術感染力的基礎。

第二句:“ 地裂天塌不動尊”。金身尊者不為生死﹑煩惱所動。在發生山崩地裂,驚天地、嚇鬼神的地震情況下,不受驚嚇,不動尊身。詩人以擬人的手法表達烏金般的煤炭修煉獲取“金身”之後,繼續修行保養。表達煤炭修身養身的意志十分堅定,縱然地裂天崩驚天地,也獨自巋然不動。這是一種理想目標與信念的堅持,一種職業崗位與職責的堅守;或者是一種自我的需要,一種群體的習慣,一種不為外界所干擾的性情...。

第三句:“ 為應人們求飽暖”。這是一個過渡句,也是這首七言絕句中尾聯之啟句,是全詩的轉折點、發展處。由它改變了原來事物的規則,使作品的主題進入一個新的層次,達到更具價值意義的高度,使詩境開始推向全篇的高潮。

同時,它也像一個設問句:烏金“地動天驚”不動身”,那么面對名利呢?面對金錢權力呢?也就是說,在各種誘惑面前它將是一個什麼態度呢?當然,詩人沒有去問太多,而恰恰相反,點出了在毫無利益關係的他人在“求飽暖”之時,即需要煮飯吃飯,需要保暖度寒冬的時候它將持何種態度?

第四句,給出了回答,付出了行動:“ 一聲呼嘯化煙塵”。煤炭對人們的煮飯保暖等生存和生活問題絕不等閒視之,在人們的大利益面前,它視自己修身保養的小利益、小需要微不足道,他不顧一切地闖出山林,為了給人們供熱送暖而一聲呼嘯地燃燒了自己,捨身惜命換來了光和熱。

詩人左河水筆下的煤炭,實際是喻指我國幾千年以來許多仁人志士的英雄氣概及其生動、促人奮進的典型形象。通過對煤炭擬人形象的塑造,歌頌了我國千千萬萬英雄們堅強的意志,大愛大義的美德,為人民捨身惜命及大無畏的精神,有益於激勵國人愛國愛民的熱情,宣揚無私奉獻的精神。

作品賞析

詩人左河水筆下所歌詠的煤炭,地動“靜養身”,為民“化煙塵”的生命價值取向,同他另一首《詠棉花》“寒來舍子圖宏志,飛雪冰冬暖萬家。”的志趣高度一致。同時,也與我國明代大臣于謙的“但願蒼生俱飽暖,不辭辛苦出山林。”的詩句,中國現代詩人、散文作家朱自清的“黑裸裸的身體裡,一陣陣透出赤和熱。”弘揚了同等高度的精神境界。

此首《詠煤》詩托物言志,字句精短,詩境高遠,意味深長,詩人左河水以物喻人,托物言志,既表現了歷代英雄的壯烈形象,也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抱負。詩中的一字一句,剛勁清新,樸實無華,氣勢非凡,興象深遠。左河水雖然沒有明代名臣于謙一生憂國憂民,擔負興國安邦那樣的責任感受,但依然有著身在民位,新懷黨國的情懷,因此才能有如此真情實感的壯志豪情躍然於詩頁之上。

《詠煤》的詩風雄奇豪放,想像豐富,意境高遠,氣勢豪爽,同時筆姿駿利,語言練達,流轉自然,比興精妙,構成了富有魅力的瑰瑋絢爛的色彩。

此首《詠煤》詩最富有藝術魅力的在“兩個字,一句詩”之中,這也是詩人最具匠心之處:

一、“兩個字”就是“變”和“化”。分別用在了詩的首句與末句,都處在句中第5個字的位置,從字面上來看,也都主要是“變化”之意,但實際在此詩中有著本質的不同:

(1)性質不同。第一句中的“變化”字,主要體現在“造化”的意義之上,是質的提升,目標的實現;而最後一句中的“變化”字,則是一種悲壯的“斯化”(陶淵明《自祭文》:“余今斯化,可以無恨”),是原體的消失、泯滅。

(2)時間與過程不同。第一個(句)“變化”,經歷了億萬年漫長而清靜的修煉過程;最後的一個“變化”,則是在“一聲呼嘯”那短短的一刻之間。

(3)目的與意義不同。第一個“變化”是為了自己的目標和追求,是一種自身的利益需求,這個變,使自己由枯枝爛葉變為了“烏金”;而最後的(第四句)“變化”卻是為了他人,為生活在人間的廣大民眾的生活需要,使自己獻出了生命,獻出了自己億萬年修煉出來的生命。目的相反:一公一私;結果相反:一個自身修成正果,一個全身灰飛煙滅,壯哉!

二、“一句詩”就是“一聲呼嘯化煙塵”。這是此詩的高潮,也是此詩的閃光點,是體現作品的靈魂之句,也體現了作者的文學功力及匠心。這一句的文學語言形象、壯烈、氣勢非凡,感人肺腑。既是寫事,又是比興,讀後讓人的耳邊仿佛響起了電影《英雄兒女》的主題歌:“敵人腐爛變泥土,勇士輝煌化金星”,也使人的眼眸中展現出一幕幕董存瑞炸碉堡、黃繼光擋槍口、邱少雲救人等捨生忘死,為國為民不惜獻出自己寶貴生命的英雄形象。

另外,詩的第二句“地動天驚靜養身”為全詩的思想升華起到了非凡的作用。其自身的“地動天驚”之巨變與“靜養身”之態度就形成了極度的強烈對比,這種對比越強烈,它的蓄勢就越大,因而,它的墊底與襯托為鑄就第四句“呼嘯化煙塵”的驚人藝術效果發揮了極為關鍵的作用,使這首七言絕句驚心動魄,氣勢非凡,感人肺腑。若沒有這個“比”進行預先的鋪設,那么結句的“興”將顯得蒼白無力,其思想性也許十分平俗。

相關詞條

熱門詞條

聯絡我們